芜湖市乡村振兴局2022年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22-05-10 10:54来源:芜湖市乡村振兴局作者:何良友浏览次数: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也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要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发展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落实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的工作要求,根据《安徽省乡村振兴局2022年工作要点》、《芜湖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2022年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具体举措的通知》,结合我实际,制定本要点。

一、全力以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持续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开展网格管理优化行动,进一步优化现有网格划分,选优配强网格员,开展网格员轮训,不断提升网格员业务水平。强化网格监测支持保障,出台网格员误工补偿机制,落实网格员绩效评价机制。开展动态监测巩固行动,结合可支配收入、低保和物价变化情况,科学制定2022年动态监测范围。持续优化动态监测方式,推广“一码”申报,拓展农户自主申报方式。强化常态化走访监测力度,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强化数据比对核查,提升系统数据质量。开展精准帮扶提升行动,严格落实省级要求,开展走访(电话)帮扶,继续实施“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推进脱贫人口分类管理,落实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加强风险防范工作,聚焦疫情对失能群体、产业就业的影响,全面落实“五防”机制,坚决防止因疫致贫返贫,坚决防范重大负面舆情。

2.持续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加强与相关部门联络会商,加强系统监管,及时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方面的增量、变量问题,做到动态清零。义务教育方面,持续推进控辍保学、教育资助、特岗教师招聘等教育帮扶重点工作。基本医疗方面,加强政策衔接,着力防范因病返贫致贫。住房安全方面,健全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着力解决分户独居老人住房安全隐患问题。饮水安全方面,健全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理机制,聚焦农村饮水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3.持续推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聚焦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及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支出型困难家庭和其他低收入人口等四类重点人群,推动各县区开展动态监测。规范认定和管理。健全农户申报、系统预警、基层核实机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基础数据库,做到早发现、早纳入、早帮扶;完善乡村排查、县级审核、市级备案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实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健全分类施策机制。统筹各项政策和各类资源,实施分层分类、到户到人救助帮扶,做好重点群体的兜底保障,切实做到凡困必帮、应救必救、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加强系统建设和数据比对。运用好安徽省防返贫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和安徽省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常态化开展部门数据共享、比对、筛查和预警,提高数据化管理水平,提升监测准确性。

4.持续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实施“科技强农”行动,支持在芜高校加强涉农学科建设,深化“专家团队+地方服务小组+科技示范主体”的农村科技特派员机制。加大杂交水稻育种基地建设、紫云英等优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支持力度。实施“机械强农”行动,支持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高端智能技术发展,研发推广微型化、轻便化、多功能农机装备,加快智能农机装备和智慧农场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工资性收入倍增行动、财产性收入扩量行动、经营性收入壮大行动、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等四项行动。实施产业振兴提质增效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继续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158”行动,引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头部企业。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快递进村”工程。

5.持续推进就业帮扶。保持就业规模总体稳定,坚持稳字当头,保持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就业规模总体稳定,聚焦疫情影响,强化省际间劳务协作,拓展省内劳务协作,拓展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吸纳和带动更多脱贫人口实现就业增收。强化公益性岗位服务,大力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推动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规范化规范认定就业帮扶车间,保持就业帮扶车间带动脱贫人口就业总数稳定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拓展就业、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强化就业帮扶保障,继续实施好“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促进“人有一技之长”脱贫人口占比稳步提高强化跨省就业交通补贴、就业帮扶车间“双向奖补”、政府采购就业帮扶车间产品等就业帮扶政策宣传解读和及时兑现,强化各项服务保障措施落地落实。

6.持续抓好“五大帮扶”。深化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在全市确定12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27个重点帮扶村,由市厅级领导挂帅帮扶,详细了解困难户“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实际情况,以及在就医、上学、产业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潜在风险,及时提供帮助和解决困难。深化定点单位帮扶,指导市级定点帮扶单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帮助推动定点帮扶村产业就业、人才、双基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深化驻村帮扶,选派市县两级帮扶干部274人,组成96个驻村工作队,积极引导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履行好岗位职责,加强管理培训,加强关心关爱。深化县域结对帮扶,建立多层次立体结对帮扶机制,指导结对双方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产业就业、干部人才等交流协助。深化社会帮扶,鼓励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配合市有关单位实施“万企兴万村”等各类社会帮扶活动,凝聚强大合力。

、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建设

7.落实乡村建设行动方案。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严格规范村庄撤并。落实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建立乡村建设行动专项推进机制。指导各县区建立乡村建设相关项目库,把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通村组路硬化和农村供水等优先纳入,健全入库项目审核和绩效评估机制。总结推广农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项目的有效做法。

8.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化提升农村改厕、农村污水治理、农村垃圾清理“三大革命”,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9.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巩固提升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成果,扎实开展农村改厕问题“回头看”,持续分类推进整改,去存量、遏增量,常态化组织农村户厕摸排和整改情况暗访调研,严防出现新的规模性问题厕所。做好改厕技术常态化服务,指导各县市区科学选择技术模式,加强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厕所革命信息化管理监督平台,强化改厕全过程质量管控,建立农村厕所长效管护机制。

三、稳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10.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健全联席会议机制,建立健全乡村治理县市区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指导镇村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治理路径。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党建引领作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将乡村治理与村里的各项事务有机结合,通过抓乡村治理促进村级事务的全面发展。

11.探索乡村治理方式。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建立健全信用积分管理制度,根据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适时拓展积分应用领域、创新积分载体平台、扩大积分制覆盖范围,激发农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以“小微权力”为抓手,加强基层治理监督管理,明晰清单事项,把清单制作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拓宽公开渠道,健全服务体系,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推动数字化赋能,积极探索各类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有效方式,鼓励和引导镇村开展信息数字化乡村治理实践,进一步畅通数字信息化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

1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深入宣传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和政策举措,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更加自觉投身乡村振兴,提升农民内生动力。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依托“乡村春晚(村晚)”、裕溪河龙舟赛、农民丰收节等乡愁浓郁的农事民俗节庆活动,打造一批地方特色乡村文化活动品牌。树立农村文体新风,广泛开展“四球一舞”等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文体活动,推出一批青年人群喜闻乐见的乡村音乐节等活动。

13.推动农村移风易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作用,坚决革除高价彩礼、人情攀比、薄养厚葬、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弘扬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着力整治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子女住楼房父母住破旧房”等现象。

14.规范和加强新时代信访工作。“一领三化”为总抓手,进一步强化将心比心的态度、马上就办的速度、办就办好的力度,健全完善党建+信访、清单+闭环、倒查+问责、专项整治+系统治理“四项机制”,推动信访工作任务落实,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纠纷,最大努力促进和谐稳定。

四、科学有效强化支撑保障

15.用好用足衔接政策。比照国家、省衔接政策文件出台情况,围绕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主动协调配合相关单位,调整优化、研究制定我市具体贯彻落实意见和举措,做好政策解读和宣传。持续推动衔接政策落实落地,指导县市区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完善出台一批政策措施,按照“应出尽出”原则,全面出台有效衔接配套政策,形成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有效衔接政策体系。组织开展政策成效落实情况监测和评估反馈。

16.抓好资金项目管理。加强项目建设,指导各县市区加快2022年度衔接资金和项目匹配,强化项目建设和资金支出调度,确保达到序时进度。严格资金监管,持续强化衔接资金绩效管理,健全公告公示制度,衔接资金分配使用、项目安排结果等情况一律公开。严格资金拨付,坚决杜绝以拨代支等违规行为,严禁衔接资金建设项目以任何形式拖欠农民工工资、拖欠工程款。用好扶贫项目资产。全面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进一步规范资产分类、确权、登记、管护、处置等工作。鼓励探索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管护模式,建立健全扶贫项目资产的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17.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发挥芜湖市乡村振兴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作用,积极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投资运营平台、城乡融合发展要素整合集聚平台、乡村建设融资配置平台、乡村生活服务运营管理平台”。推动签署芜湖市乡村振兴学院框架协议,发挥有关高校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地缘优势,发挥人民城市合伙人作用。用好用活衔接补助资金,积极探索衔接补助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18.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推动调整优化乡村振兴系统干部队伍整体结构,加快促进干部能力素质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乡村振兴部门人才建设水平。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学习借鉴“两进两回”做法,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科技等“五类人才”。鼓励企业家、专家学者、能人乡贤等以投资兴业、援建项目等多种方式投入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

19.推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完善领导小组,统筹各方力量,发挥市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作用,建立定期例会制度,打破政策落实梗阻问题。强化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指导各县市区完善领导小组、理顺工作体系,不断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宣传发动,开展示范创建,精心打造一批集党建强、发展好、服务优于一体的精品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连点成线、连方成片。开展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设立评先评优奖励资金,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突出推进重点,打造典型样板,集中各方面资源,全力扶持市县两级70个试点合作社,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典型经验。定期组织工作推进现场会,交流研讨工作经验,鼓励先进带后进、强村带弱村,不断扩大示范效应,带动全域提升。

20.做好乡村振兴宣传工作。讲好芜湖乡村振兴故事,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聚焦中心工作,挖掘特色亮点,总结成功经验,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中央媒体、省级媒体、行业媒体推介,提高在市县媒体平台和自由媒体上宣传的广度、深度。加强涉贫涉乡村振兴舆情监测,科学应对及时处置。

21.统筹做好评估工作。统筹做好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县域结对帮扶、市级单位定点帮扶考核评价等工作。压实各镇(涉农街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分区分类开展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评估,对排名靠前的镇(涉农街道)进行奖励,对排名靠后的镇(涉农街道)进行约谈。组织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常态化暗访调研,狠抓问题整改落实。

、坚定不移强化政治建设

22.强化机关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要论述,创新学习形式,用好学习强国APP、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共读”计划等载体平台,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干部理论素养、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认真落实“四个第一”学习对标制度,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严格遵守政治纪律,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坚定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做到应报尽报、应报快报。

23.强化机关作风建设。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持续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全面加强学习型党组建设,将学习党章党纪党规列入党员干部“三会一课”、日常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持续压紧压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治责任,持续推动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市委实施细则,践行“一改两为五做到”,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把严实作风贯穿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环节。

24.全面做好巡察整改工作。认真抓好十一届市委第一轮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建立清单化、闭环式整改机制,对市委第三巡察组反馈的每一个问题,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和责任人,及时报送集中整改进展情况,按照要求向党内和社会公开整改情况,自觉接受党员干部及社会的监督,持续跟踪,确保整改取得实效。全力支持派驻纪检组履行监督职责,积极配合派驻纪检组开展工作,在选拔任用干部、加强作风建设、廉洁自律等方面自觉接受监督。

六、统筹抓好其他工作

25.深入推进法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持续开展《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法治宣传工作。扎实开展合法性审核工作,确保“应审尽审”。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活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好日常学法用法,坚持依法办事。争创全市依法行政工作优秀单位。

26.不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做好乡村振兴机构“三定”工作,充实健全干部队伍。强化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着力提升能力水平。分级分类做好乡村振兴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市本级计划开展培训7900人次。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心关爱干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具体措施,打造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乡村振兴队伍。

27.统筹推进双联系、文明创建、双拥、招商引资等其他工作。坚持拉高标杆,奋力创优,奋勇争先,定期到双联系点开展走访慰问,推深做实“双联双应”工作。常态化落实文明创建工作举措。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助力实现全市双拥工作目标。扎实开展“双招双引”工作,主动融入全市经济发展大局。